返回

每日經濟新聞丨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劉漢元:未來,光伏發電的成本還将進一步降低

2022年03月11日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胥帥 

“要依靠智慧電網,無論是局域、區域、微網,都能根據自我調節,自動平衡、愈合。所以,未來風光的不穩定性将不會成為問題,依靠電網系統完全能夠解決。”

“光伏行業正在經曆這樣一個時期,多晶矽環節成為全行業的最大瓶頸。無論是光伏還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市場當中一旦需求超過供給,它就用價格去約束需求,形成下一輪供應發展的投資動力。”

 “近年來,随着産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叠代升級不斷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廣,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與此同時,我國光伏發電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截至目前已降到0.3元/千瓦時以内。”

當前,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識,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無疑是其中主力軍。今年“兩會”,多位千億市值企業掌門人的建言都圍繞光伏、風能等新能源。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針對推動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雙碳目标有效落地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劉漢元,其向記者提及光伏産業鍊漲價、未來方向等諸多關注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光的穩定性靠智能電網解決”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建言仍然是有關新能源和”雙碳”。

“根據專業研究,碳中和将是未來最大的經濟市場。這意味着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化石能源體系,在未來30年~40年要實現全面轉變,變成可持續發展的再生能源體系,用20年、30年實現二三百年能源的升級換代,這既是全人類的進步,更是巨大的商機。”劉漢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看,能源轉型為中國帶來了最大的機會。風力、光伏發電的核心原材料、設備、制造、産業、品牌,幾乎都在中國人的手裡,中國光伏行業擁有了全球70%以上的份額。

通威東營“漁光一體”生态園

劉漢元毫不諱言光伏行業目前面臨的挑戰——光的不穩定性。

“這增加了電網調控、平衡的難度。整個電網要從原來的集中式的發、供模式,轉變成分散的發、用模式。這需要能自動匹配、調度、平衡的智慧電網和智能電網。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但觀念上以及實際運行模式上,還有很大的挑戰。”劉漢元說,過去幾年的棄風棄光現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部分觀念和體制機制的不匹配。“碳中和”路徑确定後,政策與體制機制逐漸完善,雖然有挑戰,但完全可以支撐未來20年~30年内,建成比今天更穩定的電網。

“要依靠智慧電網,無論是局域、區域、微網,都能根據自我調節,自動平衡、愈合。所以,未來風光的不穩定性将不會成為問題,依靠電網系統完全能夠解決。”劉漢元提出對智慧電網的理解,未來電網隻需要在用電端編寫能源消費的要求和原則、供應端輸出匹配原則,電網的運行全部可以自動匹配、自動平衡。電網缺電時,會給出價格信号,空調、冰箱等電器将盡量減少用電;電動車等有電池的設備,也可以在電網缺電時,反向供電。

另外,劉漢元還提到将電動汽車作為光伏儲能的一部分,并向記者詳解了當中邏輯。

“電動車既是動力的來源,又是能源的儲能,可以把它作為家庭儲能和電網儲能的一部分。車輛待機時,釋放電量并入電網,電網電力富餘時把電儲存起來,并按市場機制來體現價值。”劉漢元說,未來,汽車和家庭能源可以組成一個微電網,用戶之間的能源可以相互調劑,自動計算貢獻和索取,并借助智能電網、智慧電網的治愈和自動組合能力,讓能源利用變得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

實際上,這也是他看到“雙碳”戰略提出到現在,行業已出現的積極變化。

“能源智能化、電網互聯化、碳中和的技術路徑和實現方式基本上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無論是電源端、輸配電、儲能、智能電網到負荷端,專業的公司、專業的産品、系統的集成,基本上提供了未來二三十年碳中和路徑的初步原型。”劉漢元表示,無論中間哪個環節都有對應的産品支撐,中國制造業、産品具備了牢牢支撐全球能源轉型的能力。

“上遊多晶矽産能釋放平衡需求”

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突破3億千瓦。光伏産業高歌猛進的同時,多晶矽料、矽片、光伏玻璃等原料價格上漲,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光伏行業正在經曆這樣一個時期,多晶矽環節成為全行業的最大瓶頸。無論是光伏還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市場當中一旦需求超過供給,它就用價格去約束需求,形成下一輪供應發展的投資動力。”劉漢元說,市場唯一不變的是永遠在變,各個環節總是周期性波動。但萬變不離其宗,每一個投資環節自動會均衡。價格太低,會傷及投資者信心,減少新的投資;價格太高,一定會湧入新的投資,然後增加供應。

劉漢元還向記者描述當年矽料價格處于底部,通威選擇逆周期擴張的動作。“行業可能認為,通威在多晶矽環節上抓住了一些機會,事實上這也是做好功課的結果。2020年2-3月,全國受到疫情影響,多晶矽價格處于近10年的最低點。通威在當時作出了投資決定,成就了去年投産的兩期工程。”

劉漢元表示,多晶矽投資強度、技術難度大,産品質量和管理水平要求高,同時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偏低。2020年以來,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光伏應用量上升,多晶矽出現短期供應不足,價格一路上漲的情況,本質上是市場自然規律的表現。供應和需求之間有了缺口,供不應求會導緻價格上漲,也會促進産業發展,比如包括通威在内的企業都加大了投資,未來産能的上升、産量的增加,将重新平衡産業需求。

“矽料長期目标是30%及以上的市占率,我們具有成本和品質方面的核心競争力。”劉漢元補充道。

面對矽料價格高企的狀況,通威、大全等老牌矽料企業之外,一些新兵也在加入擴産大軍。今年,上機數控抛118億元矽料擴産計劃,從中遊環節向上遊進軍。從大的産業周期看,當下矽料環節無疑處于大規模資本開支階段。

“産能增加,一定意味着價格的下降,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在這個過程當中,此起彼伏。但總體趨勢是,光伏行業規模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提升,成本越來越低,在‘碳中和’過程中,它可能成為最有競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劉漢元說,市場不斷在變化,市場主體以各自的理解和對規律的把握,去預判市場、參與市場、把握市場,預判正确了就抓住了市場機會,預判錯誤了就會付出更多的代價。各行各業都面臨這種周期性變化,這是市場條件下的常态,也是市場經濟的魅力和後勁。

“光伏發電未來仍然是降本增效”

去年三季度以來,因為原料價格上漲導緻下遊裝機需求不振。在劉漢元看來,去年四季度的光伏裝機需求會轉移到今年來。

“需求有可能會轉移到今年。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勢所趨,所以行業空間足夠大。對應到今年的需求,大型國企、央企有政策的壓力,要達到‘3060’目标,這個壓力還是非常大,很多項目是從2020年就開始積壓了。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也要完成各自團隊的考核,所以綜合來看,今年需求将會比較旺盛。”劉漢元說。

在2022年開局,光伏價格并未下降,材料價格仍然在上漲,不僅是矽料,還包括矽片、電池片、組件等。

“成本的壓力被向下傳導至電池和組件制造。對此,我們也鼓勵我們的團隊把電池片這個環節不斷研發,把産品性能、成本等方面做到極緻,能夠更好地對組件生産提供更好的産品服務。”劉漢元說。

即便光伏材料價格上漲,但劉漢元仍然認為未來的大趨勢是降本增效。

“近年來,随着産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叠代升級不斷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廣,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與此同時,我國光伏發電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截至目前已降到0.3元/千瓦時以内。”劉漢元表示,“十四五”期間還将降到0.25元/千瓦時以下,屆時光伏發電成本将低于絕大部分煤電。如進一步考慮生态環境成本,光伏發電的優勢将更加明顯。未來,光伏發電的成本還将進一步降低,而化石能源的環境成本、排放成本還會上升。

另外劉漢元還表示,通威一直倡導專業分工、相互協作的行業生态,并一直堅信相互尊重、相互成全、相互認同,然後互相能夠互補在一起,産業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商業生态,推動光伏産業良性健康發展,“你中有我,你我做大了,也是你做大了,你做大了也是我做大了,而不是簡單的這種重複和無差異化的競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