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鳳凰周刊 | 中國光伏20年:民企如何跨越周期驚豔世界?

2023年12月26日

來源:鳳凰周刊

2023年的光伏行業,充滿波折。

在全行業“産能過剩”的論調下,光伏組件價格從2022年10月開始一路下行,到2023年10月已經同比下降近50%,甚至跌穿部分企業成本線。

從業績來看,國内光伏企業狂奔不再。東方财富Choice數據端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62家光伏上市企業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938.31億元,同比增長達129.34%。而今年前三季度,上述企業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1011.89億元,同比增長僅7.84%。業績增速放緩,其中有部分企業在第三季度已經出現虧損。

而另一方面,光伏作為未來人類能源體系的第一來源,仍在持續展現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放在各行各業來看,光伏仍然是國内最賺錢的行業之一。其中盈利能力及淨利潤均位居第一的通威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超1114億元,甚至超過“股王”貴州茅台;其前三季度淨利潤163.02億元,超過絕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

通威國際中心

中國光伏的“彎道超車”

如今,光伏是我國可以參與國際競争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掌握産業鍊、供應鍊的絕對優勢,主要生産環節産能全球占比均超過80%。生産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矽和約98%的太陽能矽片、85%以上的太陽能電池、80%以上的光伏組件。

而在十多年前,中國光伏遠沒有今日之地位。當時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的狀況是“三頭在外”,即原材料、市場和核心技術都嚴重依賴國外。十多年來,中國光伏行業曆經峰谷、穿越冬夏,才站在了今日的全球舞台中央。

周期性,是制造行業普遍存在的行業特性,光伏也不例外。在一輪又一輪的寒熱交替中,不少參與者被市場抛棄,而有的逐漸站穩鳌頭。作為全球高純晶矽和太陽能電池兩大環節市占率第一的龍頭企業,通威和它的掌舵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十餘年來精準判斷行業機會、平穩穿越每一輪周期,或是國内光伏企業面臨行業周期值得探索與研究的範本。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2004年,在環保目标和能源安全的壓力下,光伏市場首次迎來一波生機。

德國、瑞士、西班牙等多國相繼出台政策,歐美多國以高出平均電價10倍的價格鼓勵光伏發展。作為原材料的多晶矽供不應求,價格飙升,到2006年已翻了近10倍,漲至100美元/公斤。中國光伏企業獲得不少出海訂單,開啟了一場造富浪潮。

也是在這一年,通威正式進入光伏行業,并開始建設永祥多晶矽生産基地。2007年,通威與樂山市政府簽訂一萬噸多晶矽項目合作協議,并開始建設第一條1000噸多晶矽生産線。

 

永祥股份高純晶矽生産基地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歐美光伏需求驟減,多晶矽價格下降,庫存的高價原料成為負擔。在這次凜冬之下,曾經輝煌一時的無錫尚德也面臨破産重組,多家知名企業在這次周期性危機下隕落。

而劉漢元堅定認為,放眼未來,時下的光伏還隻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憑借在水産飼料領域的積澱和及時收縮産能,通威度過了國内光伏行業的第一個寒冬。

2012年,歐美開始啟動對華光伏組件“雙反”調查,這是迄今為止歐盟委員會立案的最大金額反傾銷調查。根據歐盟的計算,2011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總價值210億歐元的太陽能面闆和相關部件,出口量占中國光伏制造業總産量的70%。中國光伏産業再一次處于生死存亡之秋。

次年,在國内光伏行業一片蕭瑟之中,通威以8.7億元收購當時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片工廠合肥賽維,跨入光伏産業鍊中遊的電池片環節,成為通威光伏産業鍊布局的關鍵一役。

通威太陽能5G智慧工廠

 

在此後的2018年“5·31光伏新政”以及2020年全球經濟冰點,我國光伏行業又經曆了多輪行業低谷,一批批光伏企業起起落落,而通威則在兩次行業低谷期“逆勢擴産”,成功抓住随後而來的行業上升周期,奠定了其全球高純晶矽及太陽能電池兩大環節龍頭地位。

如今回看,光伏行業是國内少數以民營企業為主體,并具有世界話語權的行業之一。近二十年來,正是在以通威和劉漢元為代表的光伏企業和企業家的接續奮鬥中,才得以逐漸執此牛耳。

通威和劉漢元的周期穿越

2023《财富》世界500強評選中,通威集團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成為全球光伏行業首家世界500強企業,為全球光伏行業的發展樹起了一塊新的裡程碑。

自上世紀80年代初創業至今,劉漢元帶領通威見證并參與了改革開放的諸多曆程。從白手起家,到蛻變成中國最大的水産飼料企業,再到乘着東風進軍光伏,成為全球光伏行業龍頭,跻身世界500強。看似十分順利的旅程,背後卻深藏了決策者的堅定和勇敢。

二十年前的光伏是一個不被看好的領域。彼時,一個核電廠僅需20-30公頃土地,就可以發電100萬、200萬甚至300萬千瓦,如果是煤電廠,則可以發電300-500萬千瓦。而太陽能發電100萬千瓦需要3萬畝(約2000公頃)土地,高昂的發電成本讓光伏的前景更多囿于紙面。

從農業起家的劉漢元,突然決定布局前景不明的光伏,表面上看似不同于他一貫穩健的作風。而這背後,是一位優秀民營企業家的遠見卓識。

劉漢元始終秉持需求導向,對市場需求有着敏銳的把握。從最初深耕水産飼料業,解決國内“吃魚難”問題,到後來在北大經濟學院讀博期間對于《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選擇》的研究,并由此認定光伏行業的廣闊前景而身自為之,再到全球首創“漁光一體”模式,将光伏發電與水産養殖有機融合。劉漢元始終記得要做時代的夥伴,才能不被時代所抛棄。

這樣的思考,在通威“追光之路”中多有體現。世紀之初的中國光伏企業,多選擇技術門檻更低的組件環節,利用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打開歐美市場。而通威犧牲掉很多近在咫尺的短期利益,把資金和精力,投入到周期長、見效慢,且風險極高的技術創新和能源結構、産業創新的布局上面。

從2008年硬扛全行業虧損的極端市場而開啟“永祥法”高純晶矽制造工藝研發,到後來近十年時間默默布局光伏組件技術研發。時至今日,通威自主研發的“永祥法”已叠代至第八代,産品純度達99.999999999%,實現高純晶矽“中國智造”;并研發出首個針對TOPCon量産的PECVDpoly路線,和行業首條大尺寸銅互連(THL)技術,建設了新型電池、組件行業主流技術中試線。通威已在高純晶矽、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領域實現技術、成本、規模等的全面領先,也成為通威一次次穿越行業周期最堅實的底氣和保障。

通威高效組件智能制造生産線

今日,盡管有不少人将劉漢元稱為“傳奇企業家”,但劉漢元始終認為通威隻是一家做好基礎工作的平凡企業,“四十多年如一日,通威經過了波瀾壯闊的時候,也可以說沒什麼故事,我們都是平鋪直叙一路走過來,沒有大起大落。”

這種“平鋪直叙”對一家四十多年的企業來講頗為可貴,而這也正是劉漢元四十多年來堅持做“難而正确”的事,在通威的發展曆程中一以貫之的長期主義的體現。

“怎樣找到一條高速公路,怎樣在規則允許的範圍盡可能地開快車,同時又能注意安全并持續運行。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主要決策者,随時要思考和把握好的事情。”劉漢元的“開車理論”正是他40餘年帶領通威穿越周期而始終長青的經驗凝結。

碳中和目标下的光伏力量

如今,通威高純晶矽年産能已超42萬噸,全國市占率超過30%;太陽能電池産能規模已達90GW,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産能規模和出貨量最大、盈利最多的太陽能電池企業。根據公司規劃,2024年-2026年,通威将形成80-100萬噸高純晶矽和130-150GW太陽能電池産能規模,繼續引領全球市場。

2022年宣布規模化布局的組件業務,通威疊瓦産品已暢銷法國、德國、荷蘭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洲市場2022年疊瓦組件出貨量達3GW,歐洲戶用光伏市場占比達14%。2023年通威的光伏組件産能已達到63GW,跻身全球第一梯隊,扭轉當前光伏組件市場格局。

此外,通威全球首創的“漁光一體”發展模式,截至今年已在全國多個省市開發建設52座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并網規模達到3.8GW,成為綠色能源和綠色農業雙産業協同發展的“核心齒輪”。


通威東營“漁光一體”生态園

盡管今年光伏行業再一次進入産能過剩周期,但劉漢元仍對行業增長充滿信心。“由于規模的上升、成本的下降,使我們的能源轉型更具有條件,‘雙碳’目标完成也更加具有成本優勢。所以,2024年應該是整個行業,國内及國外全球應用量進一步快速上升的一年。”劉漢元判斷。

世界能源研究所曾計算2050年前中國和全球的光伏裝機量,光伏行業都将呈現出數倍甚至十餘倍于今日的市場規模。其中,IEA數據預計,到2030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需要增至2020年的近7倍,到2050年則将進一步擴大到近20倍。根據GEIDCO數據預測,到2030年,光伏裝機量需要達到2020年水平的4倍,到2050年則需要達到近13倍。

圖片來源:世界能源研究所

業内預計,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有望達到400GW。到2030年之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将突破1000GW(即1太瓦),這意味着,未來包括中國市場在内的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的高增速還将維持較長一段時間。

 

這也是通威、隆基、天合等中國光伏龍頭企業依然堅守的原因。對于長期主義者來說,即使經曆過寒冬,仍始終堅信未來的光明。“隻要堅信這個結論,你在任何時候遇到黑暗、上坡、下坡,都會變得非常堅定。”劉漢元曾說。

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這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承諾,也是中國新能源企業的願景和責任。

無論是碳中和目标的驅動,還是行業自身的發展潛能,都促使通威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一步步行穩緻遠。

劉漢元曾表示,全面實現碳中和,這不亞于蒸汽機的發明對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将真正改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方式。

這個過程,是全人類未來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最偉大的轉型,沒有之一,是唯一。

對通威來說,這也是未來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内,最大的發展機遇和最大的發展動力。


X